看過記錄 |

第四百零九章 半個聖人(1 / 1)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

    在中國聖人幾乎是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的高度,一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而且需要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有所建樹,接近完美的人。曾國藩雖然一直在按照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不錯,但是跟古代的聖人相比較,還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曾國藩有點瘸腿,他在立言這方面弱的有點厲害。孔子是大聖人自不必言,王陽明也有自己的完整的理論體系「陽明心學」,而曾國藩雖然有家書面世,卻終究沒有相對系統性的理論體系。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雖然出身平民,但祖宗也挺牛,號稱是聖賢曾子七十世孫。曾國藩自幼勤奮好學,六歲入塾讀書,八歲能讀四書、誦五經,十四歲能讀文選。道光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曾國藩的志向本來是做個道學家,結果落第秀才洪秀改變了三好學生曾國藩的命運,曾國藩組建湘軍之後,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攻滅了太平天國。曾國藩一向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稱帝這個事,可不是拿下南京才有的,許久之前就有人和他提過。畢竟底下跟著混的人,都盼著曾國藩能謀個反,當小弟的,都會盼著大哥把場子越做越大。曾國藩的湘軍勢力漸大後,底下的人自然也會生出一些有違禮教的想法來。咸豐十一年,咸豐死在了承德,緊接著果興阿與奕欣等人在北京城下打成了一鍋粥,很多人都覺得這大清立國以來,旗人統治集團內部最大的內訌。湘軍將領李元度當時就給曾國藩送上這麼一幅對聯——王侯無種,帝王有真;鼎有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把對聯收下,看了看,放一邊,一個字也沒說。李元度也就識趣,沒敢再多說什麼。曾國藩的老鄉王闓運,雖然是跟著肅順混飯吃的,但是果興阿與肅順鬧翻之後,也起了異樣的心思,更是當面和曾國藩探討過這事。曾國藩從頭至尾也是一字不說,最後用手蘸茶在桌子上寫了兩個字,獨自離開。王闓運過去一看,竟是「荒謬」二字。後來曾國藩過生日時,時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遞了張紙條給他。曾打開一看,上面寫著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曾國藩照例是不說一字,隨手就撕的碎碎的。

    部屬盼他當皇帝,合作夥伴勸他坐天下,曾國藩又是漢人名臣,他若要謀反、擁兵自立,似乎是天意所示、民心所向的事,但是曾國藩死活都不肯。因為曾國藩比誰都清楚,一旦他反了滿清,這天下可真就又要大亂了。

    曾國藩堪稱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之的典範,與他同時代的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均對其人品持敬仰之情。幾十年後最能影響中國歷史的兩個偉人*和蔣介石,無不對其讚賞有加。所以說,從修身治國來說,曾國藩的個人魅力,遠遠地超越了黨派政見之爭。他之所以能達到此等成就,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曾國藩特別善於反省。他日日反省自己,更多的時候,也在反省自己的族類。正是因為有這樣深刻而面的反省,讓他徹底放棄了去做這謀反自立這樣的大事。與其他朝代的造反不同,反滿清另立帝王,首先是反滿,其次才是滅清。而前者,讓曾國藩頗為顧慮。

    大清立國二百餘年,不僅旗人已經與漢人融為了一體,完融入了漢人社會,漢人也已經徹底學會了順從,大家都習慣了辮子粗又長。一旦把旗人驅出中原,這頭上的辮子剪起來容易,但心上的那根辮子,可就不容易剪掉了。畢竟果興阿一個旗人帶著漢人剪辮子都很吃力,曾國藩也不會比果興阿方便多少。

    而且除了這些觀念上的問題,還有很多非常實際的情況,各國列強虎視耽耽於外,果興阿、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僧格林沁等群雄並立於內,這個時候的排滿反清之舉,極有可能是自亂天下、自取其亡。在目睹並親身經歷了太平天國令百姓生靈塗炭、生不如死的慘境之後,曾國藩更斷然不願因一己之榮耀而冒這樣的風險。這種謹慎,可以理解成是一種膽小怕事的怯懦,也可以理解成一份憐憫天下的大仁大勇。


    果興阿曾感嘆過中國人酷愛窩裡鬥,曾國藩不僅也有相同的感慨,而且知道國人在這方面個個都是高手。熟讀的曾國藩很清楚盈滿則虧的道理,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就在湘軍看上去最為鼎盛的時候,恰恰是湘軍開始分裂的時候。即便沒有果興阿的大兵壓境,南京陷落之後,曾國藩也面臨著湘軍崩潰的問題。

    眼下曾國藩控制的部隊,名義上有三十萬之眾,但他真正能用得動的,只有不到十二萬。而在這十二萬中,他當初一手帶出來的只有五萬,下屬的將佐里還有不少是旗人出身。湘軍其餘的六成兵力,均有不同的派系歸屬,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就是左宗棠、李鴻章和沈葆楨。其中左宗棠和曾國藩的關係,就非常不怎麼樣,左宗棠幾乎走到哪裡,罵曾國藩就罵到哪裡。

    左宗棠不論何種場合,見人只說兩件事,第一件必是誇耀自己在戰場是何等威風勇猛,第二件則必是罵曾國藩是如何的虛偽做作。除了這兩樣事,絕不提第三個話題。早年間曾國藩對左宗棠還是有提攜與幫助的,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左宗棠為什麼對曾國藩那麼大意見,這其中自然有兩人合夥演戲給朝廷看,讓朝廷安心的成分,但是豪邁的左宗棠在性格方面,的確和克己內斂的曾國藩不大合拍。兩人有沒有演著演著就當真了,還真是件誰也說不準的事情。如果曾國藩真謀反,起兵爭奪天下,第一個要平叛的真可能是左宗棠。

    李鴻章到是人前人後的管曾國藩叫著老師,而且如果沒有曾國藩的大力援助,李鴻章的淮軍也根本搞不起來。但是李鴻章這個人,人品有點問題,曾國藩得勢李鴻章必然還是曾國藩的好學生,但若是曾國藩起兵反叛,又遇到了些挫折,李鴻章絕對會站在朝廷一邊,堅決鎮壓曾國藩,連句調停的話都不會說。

    沈葆楨則仗著自己的老丈人是林則徐,打心裡不服平民出身的曾國藩。曾國荃圍攻南京時,缺糧少銀,曾國藩三番五次讓沈葆楨送些糧草過去,但沈葆楨就是不理。曾國荃也不是個好鳥,因此在小黑本上記了沈葆楨一筆。攻克南京之後,故意把皖南的廣德和宣城放開不守,讓太平天國的殘部得以進入江西,去禍害一下江西巡撫沈葆楨。這還沒有得天下,一群漢人就已經窩裡鬥的這麼熱鬧了,真要了有了皇帝這個寶座誘惑,估計這個人就先打成一團了。而且除了這幫大爺,兩湖還有扣著曾國藩老巢的官文,揚州、鎮江有看著大門的富明阿和馮子材,大清的旗人集團里還有僧格林沁等一票主力,東北滿洲還盤踞著果興阿這條恐龍,反清容易,但是再次一統中國可就難了。

    這些還都是外因,曾國藩心裡還有一個巨大的內因,他的內心根本就不想反。曾國藩研究了一輩子的「陽明心學」,每日裡都沉浸在儒家經典之中,他的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曾國藩深受晚清理學大師唐鑒的影響,起兵的目的相當明確:就是保衛名教,保衛大清朝廷。其個人追求是做一個中興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國藩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教,不恥下問,博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所以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即要統治者「內賢外王」,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學,曾提出治理天下的辦法,涉及吏治於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但是這一切都是站在臣子的角度上,曾國藩的心裡從來沒有過取而代之的想法。

    正是因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曾國藩絕沒有起兵反叛的意願,所以在譚紹光和曾國荃突然鬧起來之後,曾國藩一時根本不知該如何處理。巍峨的巨艦在不斷的靠近南京城,似乎隨時準備攻城一樣,曾國藩的心理壓力也隨著巨艦重炮的靠近,不住的增大。

    但曾國藩這幫也不是悲劇,湘軍麾下也不缺猛人,聽說譚紹光劫持了曾國荃之後,蕭浮泗等人當即帶人抄了傢伙。雖然投鼠忌器怕傷了曾國荃,也仗著兵力優勢把譚紹光所部的幾百人給圍在了紫金山附近。

    雙方各有顧忌,誰也不敢先動手,然後便陷入了僵局。譚紹光劫持了李秀成和曾國荃,但湘軍卻幾乎把譚紹光給抓了起來。僵持了三天,兩軍都沒有因為糧草問題而潰散,依舊是沒有任何反應的耗著,但是朝廷卻有了反應。混血八旗



  
巨兔木木作品:  
類似:  星宇世界傳奇公會  紅色莫斯科  長生天闕  神魂丹帝  踏星  

加入書籤

書頁/目錄

搜"混血八旗"
360搜"混血八旗"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