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朕要肉爛在鍋里(1 / 1)
朱允炆只在北平城裡呆了三天,便匆匆忙忙的拔營北上。
他是打算來考察一下北平的環境適不適合遷都,而去漠南,便是為了了解一下大明北方錯綜複雜的民族情況,順便解決大草原空白期的問題。
漠南的風景很好,大草原廣袤無垠的風光,頭頂著藍天,下踩著碧浪,讓人頓生豪邁之感,也難怪這片土地上生養出來的民族,一個個都充滿了征服的豪情壯志。
堪堪踏足這裡,朱允炆便由衷的讚嘆了一句。
不提電視、網絡等媒介,這還真的是朱允炆兩世為人第一次親眼、親身體會到呼倫貝爾大草原,見識到什麼叫做風吹草地見牛羊。
「漠南衛除了十六萬的軍隊,還有各自的家眷丁口三十餘萬,此番漠北南遷,又遷來了將近八十萬。」
來到漠南,宋晟便當仁不讓的充當起導遊的身份來,騎在馬上落下半個身位的向朱允炆介紹。
「漠南衛眼下有大約十餘個不同的民族,成分比較複雜,在漠北草原人南遷之前,以咱們漢人為主體,數量大約在六成左右,現在則是蒙古人最多。」
朱允炆點點頭沒有說話,他現在整個人都忙著看風景呢。
「漠南衛因為置轄草原的原因,耕種田畝數很少,多數還是靠著放牧為生,像東勝衛外圍,便零星有著十幾個部落,自打陛下登基開了邊貿之後,這邊倒是繁盛的很。」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啊。」
朱允炆看得很開心,頻頻點頭:「只有最適合的生存方式,沒有最好的生存方式。」
感慨著,朱允炆還衝另一側的朱棣笑道:「眼下看來,我大明就數漠南的兵小日子最是滋潤了,頓頓有肉吃啊。」
朱棣朗聲大笑起來:「可不是說嗎,當年臣在北平的時候,就全靠著漠南都司的兄弟支援來打牙祭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朱允炆興奮的擊節道:「朕早前還在憂心,這漠北勘平之後的空白期該怎麼處理,蒙古人走了,一定還會有新的民族跑到草原上生存,幾十年、幾百年後又會壯大起來,一如當年漢武帝逐匈奴後,鮮卑、烏桓又壯大起來。
現在西寧侯給了朕靈感啊,草原人可以靠遊牧為生,我漢人也可以靠遊牧為生,誰說農耕文明就世世代代只能種地了?
當初朕有這個想法的時候自己都覺得荒謬,但今日實地考察,覺得還是大有可為啊。朕完全可以效法草原人搞個幾部漢人遊牧,這樣便可永霸草原,一絕後患了。」
相比起朱允炆的興奮,朱棣和宋晟二人對視一眼後,卻反而沉默下來,神情緊張。
他們是在質疑遷漢人實草原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嗎?
「這世上從沒有過一成不變的文明。」
朱允炆語氣篤定的說道:「幾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先民也是靠著打獵為生,是因為打獵捕食的速度跟不上人口繁衍的速度,這才開始通過播種農作物來餬口。
天地眷顧,給了咱們先民一塊膏腴之地,給了咱們可以播種收穫的土地,於是咱們的民族開始迅速的繁衍壯大起來,人口達到了土地可以供養的極限就需要擴張。
幾千年的時間,咱們從黃河一隅擴張到而今眼下的南北東西數萬里,但地大了,不可能地貌一致,自然,也不可能處處都適合耕種,因此咱們那些充滿智慧的先民開始在不同的地方尋找不同的生存方式,有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
朕去過西南,看到過四川、雲南的百姓有很多仍在通過捕獵為生,貴州的百姓是山戶,進山採藥變賣為生,東南沿海的打漁、中原江南的就耕種,而這漠南的衛所兵則在放牧。
每一塊土地都能養活百姓,區別只在於方式不同罷了。
咱們漢人雖說有著濃厚的土地情結,但從他們懂得適應環境這點來看,比起餓肚子來說,他們還是會求變的,尤其是那些靠著耕種難以維繫生活的,放牧再不濟也比賣兒賣女、凍餓而亡要體面的多吧。
漠北這一塊,朕完全可以向西寧侯學習,遷他個幾十萬百姓來!
朕要遷百姓充漠北,給他們牛羊馬匹供他們豢養,而幾千年來困擾草原人的過冬問題,朕也可以讓朝廷來大力支援。
過冬的衣物、糧食、藥品都由朝廷通過買賣的方式來進行,這樣有我大明的扶持,咱們的漢人遊牧的繁衍將遠遠比瓦剌韃靼等快速的多,不出五十年,幾十萬就能變幾百萬!
等什麼時候咱們漢人在漠北紮下了根,發展到三百萬、五百萬的時候,大草原就將世代都是咱們漢人的了。」
朱允炆越說越興奮,他感覺自己好像找到了一個世世代代,一勞永逸解決困擾中原幾千年癥結的最好辦法!
胡人走了有匈奴,匈奴之後又是鮮卑、烏桓、突厥、回紇、女真、蒙古,大草原上的民族消失一個又會誕生新的,消失一個誕生一個,從來沒有真正的消亡過。
所以,歷朝歷代都拿大草原沒有辦法,包括朱允炆剛穿越來的時候,想的腦袋都炸了,也仍然以為,只有等到重機槍問世之後,遊牧民族問題才會徹底解決,但現在他似乎找到了方式。
漢人不會放牧嗎?難道漠南衛這些豢養的衛所兵都是假冒的嗎?
漢族什麼都會,或者說任何民族只要是人,在飢餓的時候都會摸索尋找出一個能填飽肚子的方法。
一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語,說的已經相當明白了。
興奮的朱允炆又仰天大笑了幾聲,卻發現自己兩側身後的朱棣宋晟卻並不甚興奮,當下便微皺眉頭。
「怎麼,朕的想法有什麼瑕疵的嗎?」
兩人互相對視,都沒有搶先開口,到底還是朱允炆點了宋晟的名字。
「西寧侯,你久在漠南最是了解,你跟朕說說,朕的想法可行否?」
宋晟當即面露苦色:「臣,不敢說。」
「有什麼敢不敢的。」
事關民族百年大計,這種事情上朱允炆那是絕對開明,當下便一揮手:「大膽的說,說的越直白朕不但不處罰你,還要嘉賞你。」
「還是臣來說吧。」
朱棣這時候嘆了口氣,翻身下馬拉住朱允炆的馬韁,仰起脖子說道:「臣當年在北平就想過這麼做,陛下還記得姚廣孝嗎?」
見朱棣提起姚廣孝,朱允炆沉默片刻,隨後也從馬背上下來,找了處草皮席地而坐,招呼兩人:「當然記得,都來,坐下說吧。」
兩人謝過各自盤膝坐下,朱棣便緊跟著開口道。
「當年臣有感北地用兵之事,我大明優秀騎手不多,遠不如草原人生於馬背之上,所以曾想過這個法子,將北平多地之民遷往漠南安居,從此效仿草原人一般繁衍,假以時日,背靠中原的富饒供給,人數丁口一定會超過草原的,但這份題本剛寫好,就被姚廣孝燒掉了,他跟臣說『漠南,可還沒有都指揮使呢』。」
話說到這個份上,朱棣便不再多說,他知道皇帝是絕對能聽懂他的意思。
朱允炆也確實聽懂了,而後苦笑起來。
是啊,漠南那時候還沒有都指揮使呢。
為什麼姚廣孝不讓朱棣上這份題本,為什麼太祖皇帝不在漠南設一個總指揮官?
尾大不掉啊!
誠如朱棣所言,背靠中原之富饒供給,漠南這片土地上的丁口可以快速繁衍,不消多年,便又是一個『蒙古』!
在這種地方設置一個總指揮官,那一大意就會誕生一個新的『成吉思汗』!
宋晟如果有野心,那他就會成為安祿山!
難怪當年漠南十幾個衛所互不統屬,不是朱允炆這個穿越者上來風風火火的提拔了宋晟,眼下的漠南還是一盤散沙呢。
朱權這個宗親在大寧,朱棣這個宗親在北平,一南一東堵了漠南的路,如果漠南的將領想搞安史之亂,那這些造反派根本進不了中原!
要用,更要防。
而朱棣竟然還頭鐵的提議,遷北平之民實漠南,他去漠南抵禦瓦剌、韃靼?
這份題本甭管他是不是一心為國家,只要他敢交到南京,馬上就會被太祖皇帝召回京去軟禁到死!
這是反意已露啊。
想明白這裡面的事,朱允炆不由嘆了口氣。
他還自以為自己多麼的聰明,解決了古人幾千年都沒有解決的難題,結果發現,古人不是想不到,是不願意去做。
皇帝不願意做,怕的是動搖自己的統治,畢竟安史之亂在歷史上留下的筆墨太重,自那以後,為臣子的哪個不要時刻小心謹慎,追求權力的同時也在控制自己手中的權利,太大可是要掉腦袋的。
宋晟這五年估計也是在日夜煎熬。
他上任的時候,漠南是十六萬衛所兵,五年後還是十六萬,丁口繁衍了不少,健兒也長起來一批,他一個都沒有補充。
他不敢啊!
朱棣也沒有再提過這種事,他也不敢。
「朕,不怕。」
沉默了一陣之後,朱允炆陡然展顏一笑。
「朕曾經說過一句話,『寧與家奴,不予外賊』!」
兩人臉色齊刷刷一變。
「咱們不去,將來那漠北大草原還會誕生新的民族,如此廣袤的土地,他們可以迅速的渡過繁衍的前期,可能一兩百年,一支幾千人的部族就會繁衍到數百萬,草原人的男丁都是控弦之士,屆時頃刻間全民皆兵便是四五十萬的規模,他們又該南下入侵了。
殺啊、搶啊、燒啊。青史上咱們民族受過的苦難還會繼續承受。
而如果這漠北草原也是咱們漢人那就不同了,朕不敢說每個人都是忠臣孝子,但也一定不會都是亂臣賊子。
就算有那麼一兩個有反心的,又或者朕的後代兒孫不爭氣,他們也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想奪權,那他門南下入關,就需要民心的支持,他們不敢屠殺自己的胞親,打來打去,無非是手足相殘,肉爛了,也在鍋里。」
肉爛了,終究還是在鍋里!
神器易主,怎麼假手也都是在自家人手裡!
皇帝做到這個份上的,朱允炆也算是有史以來頭一位了!
朱棣搖頭苦笑,他算是明白為什麼這天下的軍心、民心都系在朱允炆一個人的身上了。
自己這個侄子,真的在一步步踐行他當初的諾言,他真能做的一心為國!
明明行的是大公無私之舉,卻反而盡收了全天下的權力。
而那些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帝王,惦記了一輩子的權力,鬧到最後反弄得全天下離心離德。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
你心裡裝著百姓,百姓的心裡才能裝著你。
你心裡裝著士兵,士兵手裡的槍桿子就會保護你!
有民心、有軍心,那天下就沒有一個人斗得過你,所以他們就會怕你,不敢反對你。
你便擁有了全天下的權力。
「朕可不想將來睡覺都睡不踏實的惦記草原,所以為了讓自己睡個安穩覺,朕打算合併漠南漠北!」
朱允炆正色道:「朕要設置漠庭左中右三都護府,就按照這種方式來辦,除漠南衛以外,再從河北、山東、河南三省選貧瘠者,遷五萬戶實漠庭,保證漠庭丁口數在六十萬左右,我漢人要占全數。
漠南眼下的蒙古人、女真人等各民族,即刻回遷內陸,百戶一數,分與全國各省府縣,具體安置事宜,朕另做安排。」
在草原上置省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這年代的交通條件在這裡,很容易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因此朱允炆還是謹慎了些許,改省為三都護府。
或者,也可以叫做三部遊牧!
屆時,他這個皇帝和宗室領一部,內閣推舉人才領一部、五軍府的宗勛選將領一部!
將來,定三部丁口均數,就算一部出了一個野心黨,他也不敢貿然造反,因為他必須要做到一統三部才能興兵南下。
三部統領和骨幹五到十年即輪崗履新,三部又是天然對立的陣營,和平統一不現實。
而武力統一,等他們打完了,朝廷想收拾起來也容易,分化起來更容易。
如果什麼時候宗親、內閣、武勛都暗中勾結在一起了,那都不用漠庭造反,中樞直接就政變把皇帝搞下台。
而且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如果不是遭受到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盡失民心的話,也很難出現大規模的武裝造反。
安史之亂鬧那麼大,全天下的名將仍忠心耿耿守著大唐江山,叛亂剿滅後,郭子儀選擇老老實實的交出兵權。
所以,只要大明本土的基本盤不亂,漠庭世世代代不可能造反。
而如果大明的基本盤亂了,那漠庭造不造反,這朱明的江山也一樣是丟!
這個道理很直觀,所以朱允炆思量一下,覺得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好顧忌的?肉爛了,只要還在鍋里就成。
第二百六十九章:朕要肉爛在鍋里